金秋十月,正是丰收的季节,峃口镇公阳办事处的乡村小道上、田坎上、房前屋后等地方一个个熟透的柿子挂满枝头。然而,丰收的背后却是柿子的滞销。10月26日下午,县委书记吴开锋专程到峃口镇公阳办事处,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探讨农产品销售工作,要求加大宣传,培育品牌,促进老百姓增收。


据介绍,公阳家家都有柿子树,这里的柿子皮薄,味甜,质地细腻,颜色纯正,是纯正的老柿子,今年产量达20万斤。走进公阳,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,成熟的柿子像一个个红色小灯笼挂满树枝,有些掩映在绿叶间,星罗棋布,煞是喜人。它们难捺寂寞,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红红笑脸,但农民的脸上却流露愁容。柿子滞销问题,引起了县委、县政府及相关部门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。月初,文成新闻网、文成电视台就柿子成熟的消息进行了报道,同时,当地村民利用互联网在微博、论坛上也发表了相关滞销的信息。到目前为止,公阳剩余柿子只有3万多斤。

在公阳上岙头村支书陈永川家里,吴开锋一边询问他家柿子的产量和销售等问题,一边叮嘱农业、经贸等部门要做好相关帮扶工作。陈永川感激地说:“我家柿子就有10000多斤,目前才摘了600多斤,除一部分送给亲戚朋友之外,其余的没有销售出去,谢谢领导们这么关心,希望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难题。”
吴开锋说,“今年是丰收年,柿子红了,柿农笑了;柿子滞销了,柿农愁了。”他指出,老百姓的增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,也是当地政府应尽的职责。老百姓在农产品销售中抗风险能力低,各级党委政府、各部门要一起努力采取有效措施,切实帮助解决销售问题,让柿农又笑了。
吴开锋强调,“农超对接”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一条好路子,政府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,相关部门要全力做好服务工作;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品牌的知名度,通过采摘游等方式,促进农产品的销售,进一步拉动当地的消费,促进农民增收;同时要通过农民信箱发布信息拓宽销路。
吴开锋同时指出,要加强管理,对原有的柿子树进行改良,同时引进一些品质较好的品种,科学加工、包装,让柿子产业真正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。
副县长蔡爱东陪同调研。
|